芯片被“卡脖子”就算了,毕竟属于高端科技,怎么生产个空调也能后继无力?

早在去年的6月份,纵横家电市场好多年的松下集团就发出了“预警”。
预计在2024年,他们将会将自己空调的中高端生产线搬回国内。

至于在广州的工厂,只能继续生产品牌旗下一些比较低端的产品。
如今,一年马上就要过去了,松下言出必行,真的将自己的生产线挪走了。

那么剩下的市场空白将由谁来填补呢,是国产空调,还是其他外来品牌?
松下电器在中国耕耘几十年,这一次为何“急吼吼”地撤退呢?

受邀请开拓市场比起其他在华日企,松下与我们的渊源不可谓不深。
30多年前,正是改革开放的关键时间,我们国家的经贸政策有两个“主线任务”。

一个是“走出去”,还有一个就是“引进来”,松下电器正是我们引进来的首家外资企业。
1978年的10月28日,松下幸之助得到了和邓公见面的机会,这位企业创始人第一次见国外领袖,显得非常激动。

在两人的会谈中,邓公讲了我们国家经济建设的未来图景,并毫不吝啬地发出邀请。
一方面当时的中日有帮扶合作,另一方面松下也看中了我们这片还未被开发的巨大市场。

就在次年,松下集团大刀阔斧地进入中国市场,与中企合作、建立工厂,在华销售。
一套组合拳下来,松下于20世纪90年代,稳坐中国家电行业的“第一把交椅”。

但是就在去年,在内地市场上纵横多年的松下突然做出了一项决定。
根据日媒的报道,松下空调的中高端生产线预计搬离中国,转而回到本国国内的工厂生产。

要知道在此之前,松下旗下的空调,除了顶级的那一款,其他中高端型号大概90%都是在广州的工厂里诞生的。

现在猛地竟然要将高端生产线撤出中国,在此之前,不曾透露半点风声。
到底是什么导致松下“落荒而逃”,它也要放弃中国的市场了吗?

避风头产业转移根据《日本经济新闻》的说法,松下撤走空调的高端生产线,是为了躲避因为近些年来中美贸易摩擦而导致的供应链不稳定。

从2018年起,美国就把针对中国的行为摆在了明面上。
在政治课本上,我们都了解过拉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需要有“三驾马车”,其中一辆就是“净出口”。

也就是,我们的出口所得的外汇,要在进口之上才行,这样才算是对国内经济发展有利的。
得益于我们的人口优势和资源优势,我们承接了很多国外企业的中低端产业转移。

这使得我们的出口量一直在增长,经济自然就拉动起来了。
众所周知,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,国家有钱了,自然发展得越来越好了。

但是有些国家却并不愿意看着我们崛起,中美贸易战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打响的。
美国其中一条策略就是提高我们出口产品的关税,逼迫中企不得不抬高价格,从而失去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。

面对美国的针对,我们不得不出台一些对等的策略来回击。
这就导致了一些跨国企业不得不面临因这种情况引起的供应链波动。

有句话叫“神仙打架,小鬼遭殃”,这是一部分外国企业退出中国市场,转而到一些东南亚国家建厂的原因之一。
但是这个原因并不足以支撑松下转移走自己的高端生产线。

它离开的真正原因是,其中高端产品在中国没有了竞争力,市场份额持续下滑。
松下电器旗下的空调型号主要分为三个等级,其中在中国卖得最好的标准机。

至于中高机型,主要市场还是在日本本土和海外。
据悉,松下从广州的生产线迁走以后,将会在本土某县的草津工厂生产。
这样,既免受了贸易摩擦带来的负面影响,又能够离产品市场更近,从而降低成本。

松下的产品一直是以“技术力”著称,不断创新是其屹立不倒的根本。
尤其是它转移走的中高端生产线上,拥有着最先进的空调压缩机技术。
现在松下空调走了,又有谁能替代这片空白呢?

留空白国产努力国产空调的压缩机品牌其实并没有那么多,大致只有三四种。
其中,美的使用的空调压缩机,是他们与日本的东芝公司合作的一个品牌,名字叫“美芝”。

日企主要提供的是技术,美的则是主要负责投入研发资金和开拓销售渠道。
值得一提的是,全球有大概三分之一的空调品牌使用的都是“美芝”,也算是比较优质的品牌。

但问题是,虽然“美芝”有来自中国的资本注入,但是技术仍旧不在我们手中。
我国真正具有压缩机自研能力的还是格力。

可见,董女士所说的“掌握核心科技”并不是一句空话。
就在本月16日,企业最新研制的涡旋压缩机公布了获得专利的消息。

早在前几年,他们就自主研发有压缩机,并使用在自己品牌的主打产品上了。
不仅仅是自己用,甚至很多空调友商都采购有格力产出的压缩机,比如说海尔。
但不得不承认的是,国产的压缩机虽然有成果,但是比起松下这样的“老资历”还是存在差距的。
就连格力自己,也不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压缩机进行生产,还有其他的牌子。
无论如何,关于技术研发,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呀!
结语其实,芯片也好,空调压缩机也罢,它们虽然是商品,但是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,做出妥协是再正常不过的了。
在最早与松下创始人的那场会面中,邓公就点明了我们经济发展的唯一“底色”——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。
我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向国外优秀企业“讨教”,但是绝不是完全依赖。
只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,才能不惧各种阻碍和威胁,真正立于不败之地。